在家里看到的永远是家,走出去看到的才是世界。5月的武汉热情绚烂,我荣幸地参加了一年一度的内审人盛宴—2024年“企业内部审计实践与创新”大讲坛、第九届中国内控内审的星光大道。
这是一群来自祖国四面八方,热爱审计工作的快乐内审人。谭丽丽老师等行业领军人物,给我们讲授了新时代下内控内审实践与创新探索的真知灼见。一批优秀内审人分享的鲜活案例,不仅有成色十足的经验提炼,更有零距离的正能量传播。现场听众大感畅快淋漓、意犹未尽。
这是一场观念、理念和思想的洗礼和重塑,“新质生产力”“人本审计”“大数据审计”“企业经济良医”等新观点新内涵,大大开拓了我对内部审计的认知宽度,感知了内审人有为有位的无限空间和无穷力量……
一、更清晰的内审定位
当今经济社会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革,各类市场主体转型发展充满不确定性,经营活动日益复杂且多变,利益相关者对内审的价值创造有了更高的期望。内部审计从传统的财务收支审计,发展到风险导向审计,再到数智化赋能增值审计,从原来外界视为的“经济卫士”“经济警察”,转向“企业的经济良医”,需要内部审计具备更加系统的风险管理能力,更加深入的过程监督、更加广泛的审计范围以及更加严格的合规水平。
但内部审计的职责不是风险管控,内审人必须牢记内审“责任感、全局观、方向感”九字箴言,通过监督检查来评价风险管控的效果,看有没有防范不足、有没有控制过度,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创新方法,不断清晰职责边界,及时进行补位,为企业增值赋能。
二、更宽广的内审视界
世界上所有的问题都是人的问题,人的行为是一切经济后果的本源。开展内审工作,不能脱离环境、死盯账本,要见人、见事、见场景,见财、见物、见细节。在审计资源相对稀缺的情况下,只有关注被审计单位物化、价值化的评价对象背后所隐藏的人的“行为”,透过经济事件本身看到“人”,才能抓住审计的根本。审计链条中,只有加入了“行为”这一节点,它才变得完整起来。正如谭丽丽老师所说,人本审计是内部审计的星辰大海。
我们常说“责任心提高一小步,管理前进一大步”。责任心值多少钱?怎么去核算?怎么去审计?它是比出来的。比如采购审计,两个采购人员采购同样的物料,张三采购物美价廉,而李四不用家门口就有的物料,舍近求远、舍廉求贵、舍优求次。如果将所有人的采购成本加权平均,从而抹去了人在经营活动中的行为,进行比对,就可以获得“火眼金睛”,计算出采购人员的机会成本。
同样的,对同一个人自身行为之间的比对,可以发现他在履行公权力时,是否存在双重标准。比如,某财务人员在资金支付时,对某些客户的付款特别快捷,而对其他的客户常常拖欠,这就是双轨制。有形的财务资产,只代表公司20%的价值,几乎所有公司使用的财务系统,都忽视了80%的无形资产价值。从这个角度来看,人本审计创造价值是传统审计的400% 。
三、更显著的内审底色
谭老师说,一个企业最大的浪费,是经验和教训的流失。特别是在数字经济变革的今天,数据和信息更加不容忽视。科技强审和内控闭环,是内部审计最鲜明的时代底色。
大数据是海量数据的综合运用,数据是内部审计的特殊资源,内部审计要让数据发出声音。比如,物料的收、发、存,传统审计关注的是量、价、质,大数据审计让其注入时间和空间的维度,去还原采购场景:一辆输运油料的汽车,没有在指定的时间将油料运到指定的地点,途耗异常。数据告诉审计人,这是调包的征兆。看得见,去平衡;看不见,去比对;人比人,算成本;人比己,试舞弊;见因、见果、见踪迹,万事关联见关系。
一个良好的内控环境,需要各部门协同联动,同频共振。审计人员由于并不亲自参加经济活动,往往处于信息不对称、专业局限、监管冲突等劣势地位中。基层的员工是流程的执行者,往往是最先看到警报的人,他们最知道公司的痛点在哪里。在公司搭建公开、公平、公正的民主评价监督平台,让全体职工充分享有管理的知情权、监督权,用民主和监督来助推企业“强管理、堵漏洞、降成本、增效益”。
要坚持“防范胜于查处,审计寓于服务”,内部审计并不是刻意去找问题,不以处罚责任人为目的,而是通过典型问题和观点的呈现,帮助单位领导和相关职能部门找到解决问题最好方案,并跟踪督促抓好问题整改“下半篇文章”,不断促进单位点、线、面、体、网、变的系统施治,切实提高有限资源的使用效能。
四、更迫切的内审担当
内部审计要为企业赋能、为治理提效、为发展聚力,需要一支高忠诚度、高亲和力、高职业素质的审计铁军。内审人员要能“精一门、通两门、会三门”,要开口能说、动笔能写,不可以好高骛远,需要求真务实,脚踏实地,一步一步地走,一点一滴地积累,每天坚持学习,不断地创造和超越。
未来已来,拥抱变化,调整思路,创新方法,增值赋能离不开每一个内审人的努力。